7月12日,“探索西夏陵·开启时空对话”青少年研学活动在西夏陵博物馆举办。 记者 王晓龙 祁国昌 摄
开栏的话
多年心血,一朝梦圆。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,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,将“西夏陵”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看向时间深处,以知识十问为牵引,宁夏日报今日起推出《申遗·圆梦》栏目。
贺兰山下,神秘陵墓群静卧。从德国飞行员的偶然一瞥到考古学家的艰辛破译,西夏陵的发现与保护见证智慧与坚守。
上世纪30年代,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尔驾驶飞机飞越宁夏贺兰山时,看到山脚下成片的圆锥形“土堆”,他按下快门,从高空定格了这一奇特景象。
1971年,宁夏考古工作者钟侃与同事首次走近这些“土堆”。在荒芜的戈壁滩上,他们捡回刻有神秘文字的残碑,一头扎进浩瀚史料寻找答案。
1972年,专业考古队正式成立,开始对这一区域展开系统调查。钟侃带领团队依据陵墓规模和独特的月城结构,从数百座陵墓中辨认出9座帝陵——一个关键问题悬而未决:这9座帝陵究竟各自对应哪位主人?
转机出现在1978年。痴迷西夏文字的学者李范文带着使命进驻陵区,开启长达数年的“残碑拼图”工作。
在艰苦的条件下,李范文逐一考释3270块西夏残碑。最终,他在七号陵碑亭遗址的残碑堆中拼合出一块关键碑额,成功译解上面的西夏文字为“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铭”。这一发现,确定七号陵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李仁孝的寿陵,成为迄今9座帝陵中唯一确定主人的陵墓。
1988年,西夏陵被国务院列入“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,系统保护工程拉开帷幕。
“夯土建筑保护是世界性难题。”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任秀芬介绍,通过与敦煌研究院合作,采用夯筑支顶、裂隙灌浆等技术,完成全部9座帝陵和44座陪葬墓的本体保护,并建立遗址动态监测预警系统。
2024年,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陵考古项目负责人柴平平带队对3处防洪工程遗址开展调查发掘,厘清了古人修建防洪设施的思路和智慧。“这些防洪工程有些至今还在发挥作用。”柴平平说。如今,贺兰山东麓防洪工程遗址的沟渠依然有效疏导着雨水,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现代科技建立的监测预警系统共同守护着陵区。
鎏金铜牛的曲线在博物馆灯光下流淌着时间的光泽,琉璃鸱吻的碎片经考古人员之手重获完整。当游客在智慧展柜前旋转三维文物影像,指尖触碰的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智慧,更是几代考古工作者接力传递的历史火炬。西夏陵区管理处研究员的笔记本里,未解之谜仍写满纸页——8座帝陵的主人身份尚未确认,北端建筑遗址的功能仍需考证……
自治区科技厅联合西夏陵区管理处于2024年8月启动“西夏陵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关键技术研发”项目,通过空—天—地联合探测技术对2、7、8、9号陵等开展精细探测,为考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。(记者 王溦 王晓龙)